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丨从黄河滩头到万家餐桌 一粒杂粮的“全链”蜕变
··
大众网记者 徐德波 菏泽报道
仲夏的菏泽东明县沙窝镇,空气里弥漫着庄稼的芬芳。在东明黄河杂粮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黄河杂粮”)的车间内,机械臂在空中划出精准弧线,将一袋袋金黄的玉米面整齐堆叠。机器低鸣,传送带轻转,从磨面、装袋到码垛,流畅的半自动化流程背后,是黄河杂粮产业向现代化跃升的缩影。这家扎根东明县十六载的粮食深加工企业,正以其“从田间到餐桌”的全产业链模式,为山东优质农产品品牌做出最生动的诠释,而这条链的起点,深植于黄河滩区广袤的土地与一位农民“总经理”文胜堂的朴素信念里。

滩区田垄上的“风险共担”
初见文胜堂,黝黑脸庞透着风霜痕迹,衣着朴素、言语真挚的他,更像一位深耕田埂的农人,而非运筹帷幄的商人。“我本身也是农民,就喜欢和农民打交道,实诚、简单、淳朴,没那么多弯弯绕。”企业创立之初选址东明县沙窝镇,文胜堂最看重的是这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——贴近优质粮源产区。
正是这份对土地与农人的深厚情感,塑造了黄河杂粮产业根基的核心理念。黄河杂粮拥有300余亩自有种植基地,更将良种与保障播撒至更广阔的田野。“每次引进好品种,我必须自己先试种。成功了,才敢向乡亲们推广,并以高于市场价回收。”文胜堂语气坚定,“我的基本原则就一条:不能让老百姓承担风险,更不能让他们吃亏!”这份承诺让黄河滩区10.2万亩土地成为企业的“第一车间”,直接带动2000余农户年均增收逾2000万元,土地在订单农业中焕发增值活力。

厚积薄发剑指“代餐粉”市场
从田间收获的优质原粮,在厂房内开启蜕变之旅。最初仅有的两条生产线,如今已扩展至五条,年加工能力突破30万吨。走进车间,小麦仁、玉米粉、各色杂粮粉在现代化设备中流转。今年,文胜堂再次投入1200万元建设第六条生产线已投入运行,剑指蓬勃发展的“代餐粉”市场。这并非盲目扩张,“做企业要稳扎稳打,专一做好产品才是根本。”文胜堂的谨慎源于丰富阅历,他曾因轻信而多次受挫,这也让他在发展道路上更重内核。
这条新产线承载着科技赋予杂粮的“高附加值使命”。黄河杂粮与齐鲁工业大学科研团队深度合作,斥资400余万元启动“特殊生命周期营养杂粮代餐粉开发与产业化”项目。研发出的老年人高纤代餐粉、安神代餐粉,都市白领护眼代餐粉、乌发代餐粉,以其精准营养定位切入市场蓝海。依托7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平台,项目不仅优化工艺降低成本,更预计年增销售收入1200余万元,新增就业岗位30个,让杂粮从“果腹之物”升级为“健康解决方案”。

铺就一粒粮食的“金色产业链”
全产业链优势正转化为品牌与市场的强劲动能。黄河杂粮的“奔牛”“日出华商”“红河谷”等品牌,旗下三十余种产品,已稳定行销全国十余省份,年营业额7000余万元。线下根基深厚,线上蓝图也在擘画——黄河杂粮正积极组建电商团队,打造农村电商示范点与抖音电商平台,渴望在数字浪潮中开辟新增长极。
一粒杂粮的能量,最终在更广阔的田野释放。东明县沙窝镇实施的“特”“优”发展战略,正与黄河杂粮的产业实践深度契合。文胜堂的下一个目标清晰而温暖:进一步扩大自有种植基地,将试种成功的良种推广至更广袤的滩区土地,“让合作农户再多些,收入再高些!”

黄河之水滋养了鲁西南的沃土,也孕育了这条由诚信、匠心与科技锻造的“金色产业链”。
从文胜堂俯身试种的田垄,到机械臂精准舞动的智能车间,黄河杂粮以全产业链之力,让黄河滩区杂粮完成了从“土疙瘩”到“金品牌”的华丽蜕变。它链接着黄河的馈赠与时代的餐桌,更链接着土地上的希望与千家万户的安康——一粒杂粮的旅程,映照出山东农产品品牌在振兴路上踏出的坚实足迹;在“山东好品”的金字招牌下,黄河杂粮正铺就一条“产业兴、乡村美、农民富”的共富之路。


